今年以来,永州市以创建“五好”园区为目标,深入开展创建“五好”园区暨园区高质量发展“提质攻坚”三年行动,为加快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三区两城”、打造“一核两轴三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1-10月份,全市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增幅10.5%(预计数),新增入统规模企业74家;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分别达 256个、 185个、 158个;永州经开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
一、聚焦规划定位,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科学定位、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汇聚起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一是调研先行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园区发展,多次深入园区,走进企业,点对点进行调研。安排时任市委常委、市委一级巡视员罗建华带队,召集组织、编办、工信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专题调研组,历时近一个月,赴永州经开区及11个县市区工业园区开展了专题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1+3”实施方案或细则,即,《关于大力创建“五好”园区 全面推动新发展阶段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永州市创建“五好”园区暨园区高质量发展“提质攻坚”三年行动评价办法》《永州市“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永州市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提质攻坚”三年行动方案》,明晰了发展方向,汇聚了发展合力。二是规划先行优化格局。将构建“一核两轴三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写入“十四五”规划、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其中,“两轴”主要是产业布局,即,在市域北部打造以汽车制造、工程装备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以生物医药、功能显示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轴;在市域南部打造了以皮具箱包、轻纺制鞋等为代表的高加工度工业和以电子信息、微型电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轴。三是产业先行找准定。按照国家级园区“两主一特”、省级园区“一主一特”的原则,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公布了全市园区“两主一特”、“一主一特”产业规划目录,并将新签约“两主一特”、“一主一特”纳入年终考核范畴,引导同类企业、项目向相应园区集聚集群,切实拿出过硬政策举措,促使发展向园区聚集、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倾斜,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良性互动、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二、聚焦创新平台,强化承载能力。结合园区产业发展实际,着力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做强园区承载平台。一是做强创新创业平台。组织申报湖南恒创新材料等5家企业申报省级技术中心;江华九恒印刷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荐宁远民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申报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创新平台类项目;宁远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众创空间,其他省级园区成功创建1-2家省级科技孵化器或众创空间。加强与长沙市工业设计协会对接,在道县高新区、蓝山经开区等园区开展湖南省“工业设计进百园千企”对接活动,筹备组建工业设计中心;蓝山皮具玩具箱包小镇、祁阳白水现代纺织小镇成功打造成省级特色工业小镇。二是做优人才服务平台。以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为抓手,努力为园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在永州经开区建立全市首个院士工作站,湖南和广生物有限公司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零陵时代阳光制药有限公司,湖南豪曼新能源,中古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南熙可食品公司成功创建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协作研发中心。蓝山县鼓励园区推行“人才+项目”引才模式,建立“引进一个领军人才、汇聚一个好团队、孵化一个好企业、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人才机制。三是做大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沟通,加强政银、银企间合作,提升对园区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零陵区工业园,积极搭建助保贷合作平台、融资担保中心,以专业化、定制化金融服务的方式,进一步精简服务流程、发挥平台优势,今年已为13家企业解决资金2.4亿元。祁阳市创新企业融资方式,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产业链、信用链等方式对企业进行整体授信,打通企业融资渠道,今年来各金融机构对工业企业的贷款同比增长12.5%。
三、聚焦产业项目,强化集群发展。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以提升产业聚集程度和创新发展能力为重点,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动传统经济向现代化产业集群转型。一是注重招大引强。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发展的“重头戏”来抓,实施“永商回永”战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县市区主要领导每月外出招商1次。10月31日市委书记朱洪武在深圳举办永州市制造业招商暨招才引智推介会,现场签约投资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38个,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8个。坚持以商招商,依托园区现有企业,聚焦粤港澳等发达地区,重点瞄准行业领军企业、三类500强企业及上市公司,重点招引“三类500强”、总部经济、行业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战略项目。1-10月新签约投资5000元以上工业项目257个,其中投资过1亿元的项目121个。二是加快产业集群。找准区域特色,突出差异定位,借“一主一特”精准选择主导产业、协调发展其他产业,引导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园区聚集,实现集群式发展。 培育壮大祁阳纺织、江华马达、蓝山皮具箱包、道县电子信息产业等一批专业特色产业园;其中,祁阳现代纺织小镇、蓝山皮具箱包小镇成功创建成省级特色工业小镇。全市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轻纺箱包制鞋等六大产业集群。三是推进产业强链。深入实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轻纺制鞋、军民融合及新材料、能源电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产业链等10条产业链,建设,建立市级领导“链长制”,每个产业链由一名市委常委任链长,每条产业链明确一个牵头部门和其他成员单位,推动补链、延链、强链。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设计,“一链一策”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下发产业强链工程任务,定期督导,确保新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加快构建各类配套企业集聚集合的产业发展生态,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四、聚焦体制机制,强化效能提升。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暨创建“五好”园区工作调度会、全市产业项目建设和“五好”园区创建现场推进会,着力理顺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园区干事创业活力。一是创新园区管理体制。率先在全省推动市场化改革,永州经开区、祁阳高新区、零陵产业开发区、宁远高新区引进金荣集团创新“政企合作、园企共建”建设营运模式,其中祁阳的“PBOS”建园模式在全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会议作为典型经验推广。近期,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委编办、市工信局围绕理顺园区体制机制、配优配强园区队伍进行专题调研,起草并准备出台理顺园区体制机制“七条措施”(简称永州七条)。二是优化干部管理体制。在园区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制度,出台《永州市产业园区干部管理暂行办法》着力破解园区建设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为了切实激发园区工作人员积极性,建立统一规范、科学合理的绩效工作制度,市工信局联合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出台了《永州市产业园区机关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暂行办法》。三是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全市工业园区发展联席会议和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市园区产业项目引进、审批落地、要素资源保障、产业布局等进行统筹协调,破解园区发展瓶颈难题。市委明确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何恩广联系永州经开区。市工信局建立局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园区挂点机制,每个党组成员带领分管业务科室,联系2个园区。制定《全市制造业招商推介会工业项目跟踪联系服务工作方案》,建立“一个项目一张台账表”调度机制,建立“一个签约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支服务小分队”的保障机制。
五、聚焦发展形象、强化营商环境。以更开放的思想、更优惠的政策、更务实的作风,努力优化营商环境,让好的营商环境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一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根据我市实际,公布了《永州市园区赋权知道目录(试行)》,依法赋予园区权限共48项,其中土地供应与项目推进类21项,市场准入与企业经营类14项,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类2项,园区管理和服务类11项。强化区域评估成果应用,推动园区赋权指导目录落实落地。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园区事园区办”,推动园区探索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二是大力优化政务服务。出台了《永州市工业园区推行“全程代办”制工作方案》,各园区设置代办窗口,配备代办队伍,提供“全程代办”和“全程陪办”服务。9月7日率先在全省出台了《永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六条措施》,大力推进“五好”园区创建工作。其中,江华的“母亲式”服务在全省得广泛推广,新田“智汇办”网上审批和“全程代办”经验分别在湖南日报、永州日报得到推广;双牌的“企业结对、企业宁静日、涉企检查备案核准”三项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湖南日报上得到宣传和推广。三是全力推进“纾困增效”。积极开展亏损企业“纾困增效”专项帮扶活动,摸清问题底数,推动问题解决。自10月25日开始,每周一晚上8:00-10:00,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何恩广在永州经开区职能装备产业园招商中心举办常态化、开放性的“企业交流主题日”活动,邀请部门市直单位负责人及永州经开区主要领导参加,加强沟通,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对企业家关注关心的问题,责令有关部门限期解决,为企业发展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四是强化安全稳定保障。积极推动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和平安园区创建,江华海螺水泥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工厂,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道县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园区;积极指导东安经济开发区、宁远高新产业开发区创建市级“平安园区;狠抓园区安全生产工作,印发《永州市工业园区三年行动攻坚工作方案》和《关于加强工业园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积极推动“平安园区”创建,江华高新区成功创建省级“平安园区”、零陵产业开发区成功创建市级“平安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