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数28.3家,同比增长42.7%,企业万人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平均18.8件,同比增长21%,平均拥有省级产业服务促进机构数7.1家,同比增长60.5%……12月28日,《湖南省高新区创新发展绩效评价研究报告2020》(简称《报告》)成果发布,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益阳高新区位列湖南地区国家级高新区前三;宁乡高新区、岳麓高新区、平江高新区位列省级高新区前三;张家界高新区排名进位最快。

创新能力以长株潭为核心,其他地区齐头并进。
记者了解到,《报告》绩效评价对象合计43家国家及省级高新区,其中国家高新区8家、省级高新区35家。“从整体来看,全省高新区经济提质增效、调结构成效初步显现,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势头;创新能力整体形成以长株潭地区为核心,其他地区齐头并进的格局。”据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周斌介绍,2019年度湖南省高新区绩效评价综合能力平均得分72.79分。90分以上高新区1家,80~90分之间的高新区2家,所有高新区得分均及格。本次绩效评价沿用2018年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开放性和参与竞争能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4项一级指标,34项二级指标(包括26项定量指标、8项定性指标)组成。评价体系总分数为100分。
据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维思介绍,湖南高新区已经连续三年进行创新发展绩效评价,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速,以及企业培育、增速情况来看,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最好,“2019年,全省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上年增长了10%。”李维思告诉记者,在今年的《报告》中,张家界高新区增速最快,“近年来,湘西加强对外合作,生态环保以及绿色农业食品加工的产业增加较高,让张家界高新区呈现一个较好的增长态势。”据悉,本年度参评高新区占全省144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的29.9%,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上交税金总额占全省产业园区的比例均超过4成。

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相关实施意见预计明年出台。
虽然湖南高新区发展稳中向好,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高新区创新建设基础仍需提质,产业培育协同仍待加强,开放创新能力仍待提升,绩效评价运用尚存不足。”据周斌介绍,2019年度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业务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仅16家,主要分布在先进装备制造、钢铁材料等领域,在新材料、信息技术、航天航空领域缺少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2020年发布的中国500强企业中仅5家湖南企业,218家中国独角兽企业中仅1家湖南企业。除娄底、宁远、平江高新区以外,其余高新区的万人新增国际专利授权数、国际标准数和注册商标数都在5件以下,全省高新区均值为1.2件/万人,32家高新区在平均水平以下,仍有23家高新区无国际知识产权成果产出。
《报告》建议,高新区要在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大对高新区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孵化载体的建设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量质并举壮大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聚焦高新技术产业,优化高新区主导产业布局,鼓励有条件的高新区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瞄准前沿科技进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开展跨区域结对帮扶与合作共建。
此外,《报告》提出要加强高新区分类评价指导,健全高新区动态管理机制,完善优胜劣汰和奖惩机制。据悉,省科技厅正在牵头组织起草《关于促进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代拟稿,预计明年初将出台发布。(记者:杨斯涵、黄京,通讯员 雷蕾)